千噸巨無霸“空中轉身”跨越鐵路
5月23日11時,隨著總重達7000噸的橋梁主梁精準轉動85度,北京市延慶區(qū)南山環(huán)線三期道路工程上跨大秦鐵路立交橋工程順利完成轉體施工??玷F橋梁的成功轉體,標志著南山環(huán)線三期道路工程全線最后一個關鍵節(jié)點的順利突破,為全線通車奠定堅實基礎,也為助力延慶區(qū)交通路網升級添磚加瓦。
毫米級精度7000噸巨構跨越鐵路大動脈
大秦鐵路全長653公里,是目前世界上密度最大、運量最大、效率最高的重載鐵路,是國家“西煤東運”的重要戰(zhàn)略通道,跨越大秦鐵路需要慎之又慎。為了保證橋梁安全平穩(wěn)跨過線路,施工單位中鐵六局項目負責人胡江南介紹:“采用轉體橋施工工藝,能夠將橋梁的主體結構提前在鐵路旁預制,僅在最終轉體階段短暫封閉鐵路,可大幅減少對列車運行的影響,因此我們采用轉體法施工。”
此次轉體工程位于延慶區(qū)大榆樹鎮(zhèn)南紅門村東北方向,轉體橋梁采用2×63米T構設計,以順時針方向跨越日均通行百余列重載列車的大秦鐵路。橋梁轉體角度85度,通過試轉5度,檢驗轉體準備情況,正式轉體旋轉80度。橋梁轉體需克服施工精度要求高、稱配重平衡要求高、轉動時重心偏移等多重困難,為此,在轉體系統施工階段通過使用全站儀+激光跟蹤儀建立三維坐標系轉體系統實現毫米級控制,轉體前施工團隊通過精準的稱配重及納米級滑道打磨,大幅降低轉動阻力,轉體過程中通過智能監(jiān)控系統實時采集,動態(tài)調整參數,最終將誤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。
轉體法揭秘 4部分構成轉體橋梁中心樞紐
跨鐵路轉體橋施工采用"先建后轉"工藝,在鐵路南側平行預制T型橋梁后,利用液壓牽引系統實現毫米級精度轉體對接,如同體操鞍馬項目中支撐平行轉體運動一樣。
轉體橋梁的關鍵在于其內部轉體系統的建立。轉體系統由下轉盤、轉體支座、上轉盤、轉體牽引系統4部分組成。下轉盤作為轉體系統的固定基礎,承受上部結構的全部荷載,并將荷載傳遞至地基。轉體支座通過高精度加工實現低摩擦轉動,是轉體系統的“旋轉軸”,主要在旋轉過程中承受橋梁結構的豎向荷載,并將荷載均勻傳遞至下轉盤。上轉盤與轉體支座的上半部分固定,直接支撐待轉體的橋墩,主要作用是將橋梁結構的集中荷載均勻分布到轉體支座上,避免局部應力過大。轉體牽引系統通過連續(xù)千斤頂與鋼絞線提供轉動力矩,驅動橋梁結構繞轉體支座旋轉。轉體就位后,支架現澆兩側邊跨混凝土箱梁整體成橋。
一線連多域19.8公里動脈助力區(qū)域發(fā)展
南山環(huán)線三期工程西起南山環(huán)線一期終點,東至昌赤路新線,全長約19.8公里,道路等級為二級公路。項目于2023年5月開工建設。項目包含隧道2座,橋梁19座,線路橫貫延慶區(qū)大榆樹鎮(zhèn)、井莊鎮(zhèn)、永寧鎮(zhèn)三個鎮(zhèn)域,串聯八達嶺長城、柳溝民俗村、永寧古城等熱門旅游目的地。
線路將與康張路、古龍路、香龍路和昌赤路等構成延慶淺山區(qū)的一條環(huán)線公路,與G6京藏高速公路、G7京新高速公路、京禮高速和234國道等共同形成延慶區(qū)的公路骨架網,有效增強區(qū)域路網通達性。
跨鐵橋梁成功轉體后,工程團隊正在加快推進橋面鋪裝及附屬橋梁設施建設,力爭盡早實現全線通車。相信這條橫貫延慶腹地的交通動脈,將成為激活京北生態(tài)涵養(yǎng)區(qū)高質量發(fā)展的"黃金紐帶"。